长武,古为西戎之地,秦始皇二十七年(前220年)始置鹑觚县,已有2200多年历史。素有“三秦屏障”“秦陇门户”之称。
今年以来,长武县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,以学用“千万工程”为主线,以“农业增效益、农村增活力、农民增收入”为目标,在粮食安全、产业升级、乡村建设等领域精准发力,涌现出一批标志性、突破性工作亮点,为全县“三农”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“千万工程”创样板 和美乡村焕新颜
9月25日,阴雨初晴,阳光照射在丁家镇十里铺村家家户户的院落。趁着晴好天气,村民纷纷将收获的农产品摆放在院子或门前进行晾晒,各种色彩交相辉映,将村子一街两行装扮得格外美丽。
展开剩余88%“自古以来,当地群众就有‘晒秋’的习俗。近年来,这一传统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,通过引导村民规范晾晒、打造主题打卡点等方式,让晒秋成为展示长武文化、吸引游客的重要名片。”今年70岁的陈宏科是村里的一名志愿者,他说道。
近年来,十里铺村积极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,依托“梁老精神”和窑洞文化,积极打造窑洞宾馆、非遗展馆、农家美食、网红打卡等特色旅游项目,致力于建设乡村绿化、生态景观完美结合的美丽乡村。
据了解,长武县农业农村局聚焦农村增色、打造和美乡村,围绕省级示范村建设内容,按照“规划先行、产村融合、共建共治、全域和美”的发展思路,积极探索“三五”工作模式(即:县、镇、村三级共建,环境、产业、建设、科技、治理五项示范),因地制宜壮大农业产业、多措并举加快乡村建设、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。“三五”工作模式入选全省“千万工程”典型案例;彭公镇孝村、丁家镇十里铺村分别入选全省乡村振兴(文化、生态)主题典型案例;宇家山村、庙底村、孝村已成功入选全省第一批“千万工程”示范村。
今年,6个省级“千万工程”示范村总投资0.86亿元,已完成投资0.71亿元,进度达83%。以污水处理、厕所改造、垃圾收集清运和“三堆六乱”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,目前已打造人居环境样板村8个。
每年县财政列支355.5万元用于镇村卫生管护资金,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96.24%、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1.35%,建成农村公共卫生厕所10个,为各镇办各配备抽粪车1辆,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三类县标准,实现了乡村“颜值”与 “内涵”同步提升。
特色产业提质效 全链发展破瓶颈
10月8日,在巨家镇四合村绿资双矮苹果种植基地,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,十多名工人正忙着采摘、搬运,园里一派丰收繁忙的景象。
基地负责人高亚民说:“我们在村里流转土地,种植苹果1080亩,主要以秦脆、华硕、瑞阳、瑞雪品种为主,产量预计在1000吨左右。如果后期天气晴好,估计今年收入相当可观。”
“近年来,我镇依托绿资双矮苹果种植基地,分别建成车圈村、西王村双矮苹果示范园260亩、220亩,韩党村苹果高质高效示范园120亩,西王村、马家村等村建成1120亩吊干杏产业园区,赤峪村建成500亩金银花产业园区,新加坡村、韩党村等7个村建成1560亩麒麟西瓜果蔬产业基地,巨家村、强村等村建成10个畜牧养殖场,产业规模化、集群化水平不断提升。”巨家镇镇长王宏斌说。
近年来,长武县持续抓好苹果作务“四项关键技术”,积极推广旱地苹果无支架密植节水高效栽培“3332”模式,建成集中连片示范园16个,瑞阳、瑞雪、瑞香红等新品种果树面积不断增加。同时,重点从全程机械、水肥一体化、果品智能分选、冷链物流等方面入手,培优培强果业产业基地,推动长武苹果全产业链融合度不断加深。
目前,全县苹果种植面积达到22.5万亩,总产量高达41.2万吨,实现产值30.6亿元,长武苹果品牌价值达到50亿元。今年全县新建标准化果园5940亩,完成高接换优3200亩,苹果套袋超20亿个,病虫害防治全覆盖22.5万亩。先后赴上海、嘉兴、三亚开展3次 “咸阳马栏红” 长武苹果推介活动,开展技术培训100期(培训9000人次)、发放资料1万余份,实现了“种得好”与“卖得好”双向发力。
全县以正大集团、新秦农蛋鸡、鑫响驴业等8家现代化养殖企业为引领,构建多元化养殖新格局。建成国家级、省级动物疫病净化场2个,国家级、省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8家。全县生猪存栏10万头、禽58万羽,规模养殖场30家。
与西农、西电高校合作,建立蔬菜新特品种试验田,建成的黑河川设施蔬菜产业园已投产,新增经济效益200万元。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.6万亩,年产量2.7万吨,总产值达2.7亿元,实现了“小蔬菜”带动“大增收”。
农民增收有实招 数字赋能促振兴
“依托数字乡村平台,槐庄村可以对果园和村务实行智能化管理,村上的苹果和刺绣可以实现网上销售,真是太方便了。”彭公镇党委书记张永春说起数字乡村,频频点赞。
槐庄村是整体搬迁的新村,由于交通便利、居住集中、功能齐全、民风淳朴,成为全县首批打造的数字乡村试点村,已建成“数字监控”“云上槐庄”“智慧养老”“数字治理”4大平台,整合便民服务中心和“七室一院”软硬件资源,推动协作共建、协同共治和协力共荣,为全县数字乡村试点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。
近年来,长武县不断探索推进农业产业数字化改造,通过培育新业态、延伸产业链、增强融合度,努力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、经营网络化、管理数据化和服务在线化,积极构建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,让数字红利惠及更多农户。
目前,全县已建成芋元村、牛王村等“数字乡村”试点村8个,其中芋元村数字采摘园、牛王村智慧梅花鹿养殖场,通过物联网监测温湿度、墒情等数据,实现农业生产“数字化管控、智能化决策”;与西电大联合建成“物联网+智慧果园”管理平台,黑河川设施蔬菜产业园被西农大确定为研究生试验基地,县智慧设施农业试验站被省科学技术厅认定为“省级县域科技创新试验示范站”。
建成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24个,培育认定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9家,创建国家级、省级绿色生态农场2家,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56家,家庭农场158家,形成“基地+农户”等多元化农业产业经营模式。
全县粮食面积达20.6万亩,产量稳定在6.8万吨以上。小麦育种专家梁增基及其育种团队先后育成推广国审品种3个和省审品种5个。全县小麦良种统繁统供年均达到10万亩以上,良种覆盖率达到98%。
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2.17万亩、全生物可降解膜2.1万亩,打造农膜科学使用示范方9000余亩;小麦秸秆综合利用率达100%,30家规模养殖场粪污规范处置,实现了“生态保护”与“产业发展”双赢。
“目前,谋划‘十五五’期间50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,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.1亿元,招商引资2233余万元;投资2.5亿元的咸阳西秦生物科技1-甲基环丙烯项目启动,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蓄势。”长武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冯锐介绍道。(来源:秦风热线 罗宏亮)
责编:朱 刚
编辑:王乐乐
发布于:陕西省联丰优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